世界地球日
你知道地球有多美吗
5.1亿平方公里的表面积
由71%的海洋和29%的陆地构成
是浩瀚星系中一颗蓝色的美丽星球
1970年的今天
人们怀着对地球的守护之心设立“地球日”
而现在,人们依然初心不改
在以“修复我们的地球”为主题的
第51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
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作为可持续理念的践行者,设计师在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方面担负着不容忽视的责任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为地球发声,探索那些变废为宝的创意建筑设计,共同担负“地球卫士”的重任,点亮这颗美丽的星球。
用废料搭起来的酿酒厂
这座酿酒厂位于日本第一个提出“零垃圾宣言”的乡村——上胜町,酒厂的前身是上胜町百货店,贩售意大利面、调味料、洗发水等日常用品。改造之后,酿酒厂涵盖了整个啤酒酿酒的流程,从仓库、啤酒厂到酒吧,另外还有一个用来举办 BBQ 的小花园。除了向慕名前来观光的游人出售餐饮、啤酒之外,酿酒厂也承担了村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的职能。
设计延续了上胜町一贯强调的回收利用的理念,酿酒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来自回收的废料。酿酒厂特别在面向小镇的一端打造了高达8米的挑高空间,引人注目的外墙全由窗户构成。这些窗户取自废弃房屋,并采用双层结构,以确保结构和调节通风。
内部空间使用来自家用或工业使用的二手家具,每一件都经过细心修复;地板也是以二手材料构成,废弃的空瓶被巧手转变成吊灯,报纸再利用成为了壁纸。墙面以天然的丹宁漆上色,而建筑后余下的雪松木则堆放在室外。
整座建筑依照再利用、减少使用、循环再造的“3R”理念建成,建筑本身不仅能节省能源和资源,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的区域经济。让来到这里的人,透过这个空间意识到环保是一种有趣而富有创意的行为。
会呼吸的土房子
在台湾金山区海岸边有一座外型有如蚁丘的奇特建筑,是一座会呼吸的土房子。这个房子是一名数学教师何俊贤花了6年时间设计建造的,名叫“度咕屋”,度咕屋的英文谐音,是「do good」,加上门牌号是24号,就成了「do good to earth」,意为地球做一点好事。
何俊贤之前住在台北的时候,常跑去海边玩,结果总是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,还有死去的海龟。教书30年,他觉得老师这个身份,不该只是教数学,更多的是要把环保的理念也教给学生。因此,他决定盖一栋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,不用空调、不用电扇、不用家电、不用开灯,也能舒适生活的房子。
由于沿海气候四季潮湿、多雨,让房子的建筑难度大大提升。度咕屋没有钢筋或梁柱,但一样有超过钢筋的强度,何俊贤发挥自己数学专长,通过二次函数来计算房屋结构,以圆拱形为建筑主体,不动用一砖一瓦,采用土袋房工法将一装袋的泥土层层堆叠起来代替房屋地基,形体完成后再喷以水泥修饰。墙面涂上米黄色奈米漆,有弹性、多孔隙,像皮肤一样可让水气、热气自由进出。外墙面再上一层光触媒,只需太阳光照射和雨水冲刷,就可以自洁。
门窗特意开在东南面,可以很巧妙的吸收夏夜的西南风,避开冬季的东北风。墙脚和屋顶,各有一些对流孔。热空气被草皮过滤,变成凉爽的冷空气进入,热空气从顶部排出,让屋内永远比屋外低5度。
顶上的大圆洞天窗,运用隔板让光线透过壁面反射,形成亮部和暗部,光线柔和,不用电灯,在白天足以照明,有效节约能耗。地板采用没有粙面的尺二砖,天气潮湿的时候可以吸收水气,干燥时自动释出,自动调节室内湿度,并达到降温的效果。
这些巧思与设计,让度咕屋获得《绿》杂志举办的「第一届台湾绿建筑设计奖」,何俊贤以素人之姿获奖,与业界知名建筑师并列。
用废料搭起来的酿酒厂
在贵州山区的中关村村口,有一个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儿童乐园——乙未园。由于这次乡建工作开始于乙未年,所以由此得名。不同于北京中关村,这里经济落后,地处偏远,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一小时车程的山路。因此,设计师希望能为村里的孩子做点什么,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亲切。于是,他们决定从建设儿童乐园开始。
儿童乐园需要在空间上满足乡村儿童活动的需求,材料和施工则需注重低成本、低技术建设,因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,产生的尾料、废料,以及拆除卸的旧物,被设计成乐园中的各种设施。材料的“杂乱”反而激发了体验的丰富性。配合当地施工技术,更能给场地增添本土的特征。
设计中留有大量的空白,为村民的参与提供了可能性。工作人员准备了颜料和水泥,让村民空白的地方写写画画,小朋友在水泥上印下植物的叶子,和自己的手掌、脚印,以及歪歪扭扭的字迹,组成了乐园中一道道景观,让人与场地产生天然的联系。无论是人赋予场地温度,或是场地给人以记忆与牵挂,都“拼凑”出这个容纳了大家共同智慧的儿童乐园。
场地中“资源回收中心”承担收集玻璃、金属、纸张等常见材料的功能,以红砖为基础,方钢为骨架,表皮采用了工地常见的竹跳板,材料易得且施工简单。小朋友穿过建筑时能看到关于“资源回收再利用”的完整介绍,能够系统的了解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做法及其对乡村环境改善的意义。
用残砖破瓦建成的博物馆
宁波博物馆位于鄞州区首南中路,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,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,主体三层、局部五层。两层以上建筑开裂、微微倾斜,演变成抽象的山体,简约而富有灵动,严谨而颇具创意,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,充分体现 “独特性、艺术性、经济性、超前性、功能性、安全性”。
该博物馆汲取了“港”的特点,寓意着宁波博物馆将成为宁波文化走向世界的始发港。其外立面上使用了600多万块拆迁遗留下的80几种旧砖瓦制成“瓦爿(pán)墙”,主要包括青砖、龙骨砖、瓦、打碎的缸片等,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,最早可追溯到汉代,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,不仅坚固、美观而且经济、环保、节能,也为生硬的混凝土注入自然形态的叙事味道。
除了“瓦爿墙”,“竹条模板混凝土”则是一种全新创造,“竹”和江南地域存在感的物性关系,“竹”的弹性和对自然的敏感,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。墙面以老宁波的一个记忆符号——毛竹替代钢筋,将毛竹自然开裂后形成的肌理自然呈现,浇筑工艺复杂。这样的方式,让博物馆变成了一个生命体系,当毛竹在混泥墙中开裂,布满纹路与青苔,它就真正融入了时间和历史。
用啤酒瓶建造的寺庙
泰国合艾市郊有一座WatPaMahaChediKaew寺,称为泰国百万瓶寺,位于曼谷东北600公里,原址仅是一处荒凉的丘林地,这里的僧人从84年就开始搜集啤酒瓶,花了整整25年用150万个可回收绿色及棕色啤酒瓶才建造而成。
僧人们起初搜集废弃啤酒瓶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当地的环境污染。但由于啤酒瓶越来越多,他们最终作出一个惊人决定——将这些啤酒瓶当做建筑材料,来修建一座寺庙。该寺銮普洛大师在谈及使用旧玻璃瓶的目的,一是废物利用、节约能源,二是节约费用、省掉了油漆费用,三是启迪信众们心灵要象玻璃般晶莹剔透。
现如今整座寺庙用玻璃瓶修建的出来的建筑已经达到了20余座,其中位于一个湖泊上的主庙、祈祷室、大宝塔、礼堂、湖边的僧人宿舍、甚至寺庙的洗手间和火葬场都是用混凝土加啤酒瓶建造的。除了将回收的瓶子建造寺庙建筑和设施外,瓶盖也用来拼成寺庙周围的镶嵌画或者装点佛像。
"瓶子墙"不变色光泽好,而混凝土做"芯"也确保了建筑物的强度,有利于环保也不会褪色,并能够提供良好的照亮且便于清洗。“百万瓶寺”象征着人类灵魂的一次净化,目前已被列入一个公认的东南亚环保观光旅游名录。
地球的保护是一个可持续的需要深度协同合作的工程,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,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,才能把纸上的愿景变为现实。最后,让我们以一首诗来结尾,将心中情感饱含在这字里行间中。
地球,我的母亲!
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恩,
我饮一杯水,我知道那是你的乳,我的生命之羹。
我听着一切的声音言笑,我知道那是你的歌。
我眼前一切的浮游生动,我知道那是你的舞。
我感觉着一切的芬芳彩色,我知道那是你给我的赠品。
我的灵魂便是你的灵魂,
我要强健我的灵魂,来报答你的深恩。
——摘自郭沫若《地球,我的母亲》
免责声明: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